昨日與高中同學L小聚,畢業於師範體系的L現在是約聘教師,除正規上課外也坐輔導室,必須給予學生志願選填上的建議。
他向我表達他的困擾:該怎麼向困惑的孩子解釋唸哲學系後的出路問題?
L:哲學系有什麼出路?
厄:直接出路就做研究當老師。
L:所以你看……這讓我怎麼跟學生說?
L用「少一個技能」形容唸哲學的風險,他不知道要怎麼向學生表達哲學系的出路問題,L甚至問我,到底哲學系有什麼存在必要?
我只能就我自己的經驗說些主觀意見,也許可以從這邊說起。
大二上的寒假,我上網查詢自己的班排名,發現班上少了十多人,約莫佔總數的六分之一,大三上那年我看班排,發現班上又少了十多人。哲學系的情況險峻到有教師於臉書上發文批評,如今輸入哲學、轉系,還能查到相關新聞。可除去一開始就將哲學看作跳板外的學生,具我所知還有一種情況是,他們對哲學就是沒興趣,待在系上很痛苦。
不喜歡哲學、對哲學無感的人,哲學使他們疲憊,他們會問:所以我知道世界上所有東西都可能不是真的,全都可以被懷疑,到底有什麼意義?我現在就能感覺自己的存在,我不就還活生生的在這裡嗎?
人多半討厭繞一圈後卻看不到實質進展的東西,常以浪費稱之。對於感受不到其魅力的人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浪費。先是問一個很抽象的問題(比如什麼是存在?或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或我們應該接受靈魂的概念嗎?),再看很多人想解決這問題,接著發現問題還沒能解決,居然已經冒出更多問題……唸到最後,你發現到了2017,問題仍沒解決。
幹。
最直接的感想就是這樣。
哲學就是這樣的東西,喜歡的喜歡,不喜歡的很難堅持下去。出路多的科系也許你還能說服自己日後找工作能用,然後忍受那份無聊與枯燥,但哲學帶來的東西在找工作上頂多只能說是左手,從來就只是輔助。
我是喜歡哲學的那類人,從個人經歷來看,唸哲學與沒唸哲學的我思維完全不同,我喜歡唸哲學後的自己,因此從不後悔唸哲學,也承認哲學改變了我。可事實是如此殘酷,哲學帶來的影響是抽象的,這種抽象當然是種技能,卻無法於履歷上呈現,通常也不在老闆需要範疇內。
所以我暗自後悔過當初居然沒有雙主修(或輔系)。
儘管我的立場如此,但我對L「少一個技能」的說法仍不滿意。
在我看來L的問題在於,「所學必須與未來出路有關」是L自己的價值觀,對來問問題的學生而言,他可能並不這麼期待。我當初選填志願時,就幾乎沒考慮賺錢的事。「少一個技能」的說法要成立,預設了上大學是去學技能的前提。且在L的想法裡,這技能還必須對找工作有直接幫助,那麼哲學系打從開始就不會是個好選項。
確實找工作需要擁有技能,可學技能不一定得唸相關系所,唸了某系不代表出來後找到的工作必然與之有關。
如果確定對哲學有興趣,但期待畢業後好找工作,我不會說不要唸哲學,但建議不要只唸哲學。
我有後來轉系,如今仰賴他系專業找到工作的朋友;有大學只唸哲學,卻靠著自學,順利就職的朋友;有唸到哲研所,當老師助理賺生活費,打算繼續讀博士的朋友。(這位常跟我靠北沒錢不要唸哲學,然後他自己明明很窮還是對著火坑跳下去了)
我也是有只唸哲學,卻在其他方面搞得有聲有色,最後靠那吃飯的朋友……可這就跟哲學無關,當你有個地方比別人專業非常多,大學不唸都可以找到工作了,那哲學提供你精神的富足,超有價值der。
如果對哲學非常有興趣,可有相當大的經濟壓力,唸書靠學貸,畢業就揹債,人窮選擇少,面對無法顯著呈現於履歷的哲學切記三思。哲學跟其他專業一樣,透過自學也能接觸,網易翻譯了不少公開課,市面上也已經有許多哲普書。
好啦,你看,上面這一大串是不是都很廢話?
對了,關於哲學系存在必要……
我很想拍桌大喊一句:哲學系存在之必要就是因為還有我這種想唸的人!
但聽起很自大,觀感不好,想想就好了。
至於為何我唸完哲學系後成了一尾鹹魚?這跟我唸哲學有沒有關係?
我的答案是,我本來就會變成一尾鹹魚。
沒去找工作,都在搞興趣(還是賺不到錢的),當然變成鹹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