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思性別歧視的形成
一切的歧視,都是始於差異,而驅動差異成為歧視的,則是將差異區分出強弱的行為。而在這之中間,運作出壓迫事實的權力則是如水一般流動的,它的過程甚至可以是無聲無息,且不必然是被指使或帶有意識的。
人類在眾多存在中,區分出不同,並以此認識世界,因為差異,使得我們能夠界定什麼是杯子,什麼是桌子。看出差異是生理的,先天擁有的能力,然而知道哪些差異的綜合可以被稱為桌子,哪些差異的綜合可以以杯子稱之,卻是社會化的,也就是說,是被人為規範的。
在這之後,我們又將這些差異進行區分,分出優與裂,區分為較有效、較無效,它不必然是一分為二,然而所有的存在對於個人都將有程度的好壞之分。
在這些程度的好壞之分中,人們透過約定成俗的語言交換意見,最後形成主要的評價系統,再一次將命名好的個別差異評價,區分出公認的好與壞。
這個評價系統評價了一個人原本具有的本質與社會位置,在這個對象身上累積起好與壞的標籤,它建構出人社會身分的複雜性,例如一個人它可以同時具有「女人、白人、善良的、機敏的、坐輪椅的」這樣的標籤而不相矛盾。
女人在社會現況的評價系統中,被看作比男人來得低的。但白人再評價系統中,卻取得了較優等的評價。
在一個人身上所流動的權力,是概括所有的,人身上所有顯見與不顯見的特質,有如眾多裝滿水(權力)的杯子,好的性質在高處,壞的性質在低處,而權力在這之中流動,它流動時不必然是單一傾向,正如白人之強不必然會對準有色種族之弱而施以壓迫,反而因白人之強,干擾了她女人身分所受到的權力流動,或因坐輪椅的之弱,使得她無所查覺其白人之強。
在這樣的系統中,人身上所壓迫的權力,將不是來自單一的衝擊。取得最多被評價為劣勢標籤的存在,是社會被壓迫得最嚴重的存在,它所感受的底層將不可能被單一區別,因為越低勢的杯子,越清楚來自高勢的衝擊,權力氾濫,重重沖刷
其存在本身,眾多不同位置的壓迫匯集成一條強力水柱,一齊施展在底層身上,而非個別分開來的沖刷。
若我們想將這種高低差取走,我們必然要在一開始就停止將個別對差異的評價綜合成為一種社會規範。若以自由之名,將差異停留在個人的程度之分,如此一來,權力水柱只會是個別的小水槍攻擊。若有一存在向我表達其天生厭惡女人,我可以輕哼一聲帶過,因為我深知這份厭惡並不會造成任何比我無法與那人做朋友更大的損失。若差異不再致命,那我便也將不再恐懼。
然而,提出這樣的想法的我同樣能想像的是,如此全面取消評價的主張並不是當下社會所能輕易接納的,因為當下的社會爭取的是那些在評價系統中的優勢存在,並鼓勵我們存續自身的優勢。此外,歸納出主流看法本身是否真的為惡,或真的在人類的生存中能被避免,若要避免要如何避免,仍是我必須發揮想像力補充的課題。
截至目前,如何在根本上取代或轉化這種評價系統,是我尚未找到解答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